叔叔是省委书记,湖南的晚辈们找他帮忙……
【家风·传承】
江华:绝不能占公家一分一毫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鹧鸪塘村,有一座简朴的瑶族民居。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江华同志的故居,也是江华侄儿虞大丰的家。
江华故居
年逾八旬的虞大丰向笔者讲述起江华同志对亲属严格要求的家风故事。
江华同志和夫人
家风熏陶,正直无私
江华,原名虞上聪,瑶族,1907年8月1日生。
虞大丰说:“叔叔走上革命的道路,与爷爷虞有葵、奶奶唐氏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爷爷奶奶为人忠厚老实,公道正直。全家11口凭二老种几亩薄田、磨豆腐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二老经常接济村里的穷苦村民、孤寡老人。并敢于主持公道,为穷苦村民说话,在村里很有威信。”
父母的言传身教,培育了江华正直无私的品德。1924年,江华在县立高小上学,在共产党员陈为人的启发下,开始认真思考读书不能只为了个人和家庭,更应该考虑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问题。1925年10月,江华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02
踏实做人,靠本事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江华同志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对亲属要求十分严格。
虞大丰清楚地记得,1965年,叔叔任浙江省委书记后第一次回家的情景。当晚,全家人坐在堂屋里吃团圆饭,几位晚辈想请叔叔帮忙,出去参加工作。话还没说完,江华立刻严肃起来,说:“要踏实做人,靠本事吃饭。有本事自己考出去参加工作。”
1987年,虞大丰的大儿子虞庆球从湖南九疑职业学院毕业,到北京找到江华,想请他打声招呼谋个铁饭碗。江华不作声,让虞庆球写一篇关于长城的文章。等虞庆球写完。江华说:“我帮不了你,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虞庆球从北京回家后,牢记江华的教诲,业余时间加强学习,应聘到广东一所学校当教师。两年后,参加广东省的公务员考试,成为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的公务员。
虞大丰对记者说:“我们都严格按照叔叔的教诲,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我16岁下田干活,支撑起一个家。大弟虞大礼,在浙江省工作,一直是普通干部。二弟虞大澄在冷水滩当了一辈子工人。我的二儿子虞庆科因工厂改制下岗,他没有怨天尤人,与当农民的三儿子虞华一道南下广东打工。”
03
绝不占公家一分一毫
虞大丰对记者说,叔叔教育我们不能占公家的便宜,并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
1985年11月,江华在回乡参加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典前,要秘书买了4盏马灯。11月23日,江华回到家乡,听说县领导因村里没有通电,就擅自在他的旧居里安装了柴油发电机、6盏电灯。江华立即找来县领导,斩钉截铁地说:“立即把柴油发电机、电灯拆了。全村100户、500多人,为什么专门为我家安装电灯?这样搞特殊化不好,群众会有看法的。我从北京带了4盏马灯回来,晚上点马灯就可以了。”
回到家,江华得知虞大丰在修缮旧居时,还有60元钱没还给政府,马上掏出60元钱交给虞大丰,再三嘱咐,第二天一定还上。他说:“绝不能占公家一分一毫。”
虞大丰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全家人都以他老人家为榜样,没有一个人占公家的便宜。”
(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整理)
编辑:李晓玲
校对:方可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